學生時代離我已經久遠,打從幼稚園開始一直到中學,平均來說我都不是一個好成積的學生,基於成積偏低,對於上學我是毫無自信的。若當時的教育是以現在的「求學不是求分數」理念為本的話,相信我的學術發展會有所不同了。
日前碰巧路過紅磡,有機會在我完成初中的母校「聖匠職業訓練學校」附近走走,但她現在已改名為「聖匠中學」,相信是因為配合現時已改變的課程範圍吧。當年(1977)學校主要是為學生提供職業訓練,好讓我們在完成三年課程後就可以投身社會。學校除了中英數等必修學科之外,職業訓練科目就包括了汽車、電器、冷氣等原理和維修、金工、及機械繪圖等。
對著這些機械和工具來學習,實在非常適合我這個在學習上有特殊需要的小學畢業生。但最深刻印象的不只是這些特殊科目和工作時所穿的蛤蜊衣,而是入學考試。因為考試內容不是考中英數那樣普通,而是考五十題圖形推理的題目。但那時剛小學畢業的我,相信是 IQ 仍未開竅之故,竟然要第二年才能順利過關,才有書讀。
在「聖匠」的三年裡,是我學生生涯中最有自信的日子,因為我的成績很好,平均都在十名以內,最好的一年是第三名,對於我是絕無僅有。這幾年我成積這麼好的原因很簡單,是因為我喜歡那些機械原理和維修的科目,所以很投入的去學習和思考,所以找到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方向是很重要的。雖然我現在的職業與我當年所學的完全不同,但這給我一個美好回憶之餘,當時所學的機械知識和工藝技巧,對我在日後發展自己的興趣有很重要的影響,而且成為我個人的生活智慧。